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高,多措并举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运用
日前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对我国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、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专项部署。《方案》提出,“到2025年,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。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,全国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000亿元。一批主攻硬科技、掌握好专利的企业成长壮大,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加速形成,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超万亿元。”
作为专利大国,提高专利产业化水平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。调查显示,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近5年稳步提高。2022年,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.7%,较上年提高1.3个百分点。同时也要看到,专利转化难点、堵点仍然存在,转化率偏低、激励不足、机制不畅、与企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等问题,制约着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。
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截至2023年9月,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6.7万件,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万件,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.3%。
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杜伟认为,实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,要建立符合科研机构定位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,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。“近年来,我们积极拓展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的管理服务,将其融入整个科技创新链条。目前知识产权转化超过1000件,实现应用成果规模工业转化50余项。”杜伟说。
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,“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努力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,组织高校、科研机构全面盘点存量专利,力争在2025年年底前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的有效专利全覆盖。同时,由企业对专利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价反馈,筛选出的专利统一线上登记入库,按照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。此外,还要加强推广对接和资源匹配,推动各方精准对接。”